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批评·新书选读 | 宋明炜《看的恐惧:中国科幻诗学》

文艺批评 2024-03-13

星标文艺批评 ⭐ 接收每日推送


请点击公众号查看 日签-保罗·策兰 | 宜摇荡



《看的恐惧:中国科幻诗学》

宋明炜 著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3-8初版

《Fear of Seeing:

A Poetics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Mingwei So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编者按



21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活力。科幻小说把握住中国新时代的期待和焦虑,表达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当代科幻深刻体现了变化中的中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球读者。

2023年8月,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宋明炜教授的新著《看的恐惧:中国科幻诗学》。该书追溯了中国刻科幻新浪潮在过去三十年里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科幻最为独特的核心问题和文学策略。宋明炜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科幻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照亮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东西——例如社会曾选择让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以及传统文学无法表达的内容。中国科幻新浪潮独有的再现看不见的诗学开启了新的文学可能性,使得当代文学以新的方式讲述关于中国和世界的故事。宋明炜教授用大量篇幅解读刘慈欣、韩松等重要作家的作品,以及一些还不太知名的作者,他在此书中探讨科幻如何推动当代文学和文化的更大变革,同时分析一些关键的文学主题: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变奏、赛博格和后人类,以及性别和文类的非二项视角等。所有对21世纪科幻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阅读《看的恐惧》这本关于当代中国科幻文学诗学最重要的书。


文艺批评今日推送宋明炜教授关于中国科幻诗学的言论选摘,以及《看的恐惧》的详细信息,以飨读者。感谢宋明炜老师授权推送!




宋明炜




中国科幻新浪潮



科幻新浪潮在二十一世纪初期造就「超新星爆发」一般的势头;如今,新世纪已经快要过去四分之一,科幻不仅用高密度的方式突出了文学「不合时宜」的当代性——这一当代性恰恰发生在「现代性」文明遭遇末日打击,线性时间中出现了不可超越的深渊,目的论与二元论遭遇挑战之际——而且科幻作为一种前沿的表现形式,在将一种超出人类中心的知识结构,纳入了文学艺术的表达系统。


科幻在今天给我们的启示或许正在于,我们正处在另一次哥白尼革命的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很可能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了,我们被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性」光芒蒙蔽,并不知在知识型中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新巴洛克褶曲。


在新巴洛克的位置上放飞科幻,在各种奇观异景的世界中,层层叠叠如昙花绽放,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褶曲,刺穿了历史的纪念碑,抵制了任何一种独断性的现实观,也在现代性这头全球巨兽的平滑和整洁的皮肤打孔。


《中国科幻新浪潮》

宋明炜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4-6

《批评与想象》

宋明炜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幻的异军突起是当代文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2010年,科幻作家飞氘以《寂寞的伏兵》作为比喻,刻画了科幻作为一个边缘文类不为主流所见的境况。[1]此后我们得知,至少从1980年代末期到2010年之间,中国大陆科幻如地火运行,已经积蓄巨大能量,随着刘慈欣璀璨瑰丽、呈现「黑暗森林」意象的太空史诗《三体》三部曲在2010年完成,韩松揭示日常现实表层下渊黑秘境的《地铁》在同一年问世,更年轻的陈楸帆在2013年出版以「科幻现实主义」书写经济奇迹之下残破赛博格形象的《荒潮》,中国科幻这支伏兵已经出师告捷。2014年,《三体》翻译成英文,于次年获得雨果奖,英美世界也出现《三体》热,中国科幻走出国门,《三体》销量超过任何一本中文外译作品,迄今被翻译到将近三十种语言,在西方被看作「大国兴起的象征」(国家「软实力」)[2],一时之间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学现象。科幻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重视,迅速变得炙手可热。


《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

宋明炜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11


差不多在同时,国内的文学期刊、评论界都开始密切关注科幻,有关科幻研究的论文和课题项目日渐丰富。这个现象迅速从中国蔓延到国际汉学界,自从2015年以来在北美、欧洲、日本都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以科幻研究作为主要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的出现,给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即科幻作为一种标新立异的「新文学」,对传统的文学研究范式产生了一个笔者称之为「新浪潮」(Nouvelle Vague)式的冲击。[3] 科幻研究在此之前就已有相当的基础,如原北师大(现在南科大)吴岩教授及其团队,但最初的研究多半是按照类型文学(genre fiction)的格局进行的,对于科幻的文类性的强调往往使科幻与主流文学自觉保持距离[4]。与他们有所不同的,是晚清文学研究者在一个更开放的二十世纪文学史格局中,对晚清科幻及其余绪的研究,这方面代表性的是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1997)[5],其中讨论的晚清小说文类,并未在五四之后兴起的新文学中继续发展,因此属于一种被单一现代性论述排斥在外的现代性可能。但王德威与其他学者对梁启超提倡的「科学小说」的探讨,是将这个话题纳入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与思想的内部,既将科幻纳入文学史,也给予科幻以别无二致的文学考量。有相当多的学者,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日本,都融合了这两个线索,来面对两个在世纪初闪亮登场的科幻浪潮。但无论在公共视野,还是科幻圈内,以及一般学者看来,当代这一轮中国科幻浪潮仍然主要被当作一种「类型」文学,刘慈欣等作家也对这种说法认可。科幻虽然出海,但并不破圈。


《德尔莫的礼物》

宋明炜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6

《普利茅斯的冬日花朵》

宋明炜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2-7


王德威于2011年在北大五四演讲中,以《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从鲁迅到刘慈欣》为题[6],是第一次将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新浪潮,放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部线索来谈,这个演讲可谓石破天惊,为科幻研究打开格局,为新的研究思路奠定基础,后来的学者能够有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沿着这个思路来打破科幻的类型约束,在文学的角度上来思考科幻无论在晚清还是当代超出类型定义的意义。笔者在2015年《在类型与未知之间》一文提出科幻在打开日常生活中不可见的维度上,对文学性的延展有着超出「类型」的意义,科幻新浪潮恰恰打破我们看的习惯,思维的定式,具有颠覆性的伦理和美学意义。[7]与此同时,笔者在英文论文Representation of the Invisible(中文翻译《再现「不可见」之物——中国科幻新浪潮的诗学问题》)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科幻新浪潮所启发的一种再现「不可见」的诗学:从历史回顾来说,科幻小说曾经是一种「不可见」的文类;而根据韩松和陈楸帆重新提出的「中托邦」[8]和「科幻现实主义」[9]的观念,新浪潮科幻能够打开中国现实之被遮蔽、「不可见」的维度;以及在诗学意义上,科幻小说可以为作为一种方法,借用文学的想象,虽然指向未来,却实际上重新定义了现在,正是在此时此刻的当代性中,科幻得以再现(对于科幻未来时态或超人类技术视角而言)已然存在、但(在此时此刻)尚未被察觉的「不可见」之物。通过分析韩松的小说,笔者讨论「不可见」的「当代」中国如何转变为一种科幻想象的亦真亦幻、但更深入现实肌理内部的「中托邦」,以及这种转变为科幻新浪潮所增添的政治意涵和诗学空间。在刘慈欣的小说中,对于「不可见」之物的再现则恰如「二向箔」的使用,让崇高宇宙跌入二维文字,科幻打开了一个想象的惊奇「事件」的视阈,从中发生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的感知力量,超越了约定俗成的所谓「现实」视阈:


这一刻同样揭示了刘慈欣使崇高的事物变得「可见」的诗学努力。太阳系的二维化过程以令人目眩、无限丰富的具体细节展示出来。一滴水被放进巨大扁平的图画中,它变得像海洋一样广大和复杂。刘慈欣以正面、巨细靡遗、精准而细腻的方式来描绘这场想象中的末日,在这一刻,他「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冥王星上的三个人类幸存者目睹这个「世界」无限细节的展开,他们被二维水分子构成的如月球一般大小的雪花震惊。太阳系的二维景象是惊心动魄的一刻,它使崇高变得可见,而且可以描写。


这个时刻也揭秘了刘慈欣的科幻艺术手段,它堪比「二向箔」这个神奇的武器。太阳系二维化过程可谓体现了刘慈欣艺术手段的缩影:在复杂、具体和精确的细节之上,创造瑰丽、崇高、奇妙的世界图景。他的科幻想象直接诉诸宇宙的无限,但他同样试图将不可见和无限之物,转化为合理的物理现实和可以行诸文字的细节。在三部曲结束的部分,他以一种奇迹般的感受,令人敬畏的形象,将科幻小说从决定论或民族寓言(或任何根植于确定性的叙述)中提升出来,开启了超越已知「现实」的想象和感知的空间。刘慈欣使崇高变得可见,使科幻小说如磁场一般令人着迷,欲罢不能。[10]


笔者继而在2018年《狂人日记》发表一百周年之际,提出「〈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这个问题,并在2020年发表论文,试图将作为「类型」的科幻去「类型」化,并以「科幻作为方法」来重新理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11]。这个新的研究思路,不仅把科幻放回到中国现代文学史,而且也将科幻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以此来重申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内在的知识型(epistemology)转变。鲁迅作为现代文学之父,他早期对二十世纪初期新兴的物理学理论的兴趣[12],响应梁启超号召热情翻译凡尔纳等人的科幻作品,对他后来能够开创一种崭新的文学想象有重要影响。从科幻和科学的角度来看鲁迅,《狂人日记》作为新文学的第一部具有先锋意义的文学作品,寻求现实表层之下隐藏的另类真实性,也如韩松《看的恐惧》(2002)那样,用一种违逆文化直觉的方式,要从日常生活表层之下,看出深邃渊黑的不可见的世界真相。


刘慈欣和韩松除了解释他们受到过各种西方科幻影响之外,在自己的作品中都回应了鲁迅的主题,如「铁屋子」、「吃人」、「救救孩子」这些意象,都在他们的小说中重现。像韩松所写的各种现代交通技术,地铁、高铁、波音飞机,以及一些现代社会中可以视作「异托邦」的空间,特别是医院,都被塑造成形形色色的高科技「铁屋子」。「吃人」的主题,既是韩松《红色海洋》(2004)描绘的未来世界中的水栖人类所仅存的文明记忆碎片,也是刘慈欣《三体:死神永生》(2010)中未来太空星舰文明生存主义的伦理原罪。飞氘在《中国科幻大片》(2013)中让周树人化身科幻超级英雄,拯救沉睡的青年,杀出网络矩阵,这是对鲁迅文学最形象的科幻化塑造。[13]这些作家也都透露出对鲁迅精神遗产的自觉继承,正如严锋所说,「韩松处在从鲁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作家的人性批判的延长线上。」[14] 科幻新浪潮的诗学根基,竟是和中国新文学一样,生长在鲁迅的思想中。


《20世纪的文学艺术明珠》

宋明炜 著
海南出版社
1999-6

《五四@100》

王德威/宋明炜 编

聯經出版公司

2019-4-1


将鲁迅与科幻并举,是一种重写文学史,但更重要的意义是,重新连接两个世纪初发生的新文学,我们在这两点之间不再看到一条直线,而是发现一个具有丰富多重意义的褶曲。如何书写现代中国文学主潮,在科幻,以及将科幻与鲁迅建立关联之前,基本上会是一个以「为人生的文学」、「人的文学」、写实主义模式为主体的叙述。但科幻打破了以「人的文学」为绝对中心、以「写实主义」为旨归的模式。科幻指向现实之中或世界之外的异托邦,万物共生、跨越物种、甚至跨越人与机器的后人类景象,去中心化、去阶层化的无限打开的新巴洛克时空,处在流动性、变动性中不断在「当代性」中(反复)塑造的未来。回到鲁迅,我们在科幻的语境中也看到过去「不可见」的方面。在鲁迅与新浪潮科幻对照阅读之中,或许可以找到中国现代文学与科幻这个曾经是「寂寞伏兵」的边缘文类之间的相互纠缠(entanglement)。如果去除后来的意识形态解读,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在二十世纪最初「新小说」诞生之际,与二十一世纪「科幻新浪潮」兴起之际,在新物理学和文学新感性之间,在科学与文学想象之间,并没有二项性截然区格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杂糅式的存在。从严复、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到早期鲁迅,都在文学和思想中兼容科学新意,清末民初文化人物的知识跨界,远远超出二十世纪后来学科界限明确之后、特别是在近几十年 中文理对峙的局面。新世纪科幻作家大多从理科出身、进入文学想象,揭示一种非二项性的知识型结构,虽然我们不能在同一个层次比较这一代作家与晚清一代,但我们或许可以将刘慈欣和韩松放置在鲁迅的「当代性」/同时代(contemporary,英文词建有此二意)的时空纠缠中。我们不是在二十一世纪进入「当代性」,而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鲁迅在《说鈤》中讲说原子论亡,电子论生的时候——就已经介入一个「当代性」的褶曲,我们在量子态中重新看到新小说和文学革命之后文学世界的可见与不可见。



注释

向上滑动阅览

[1] 飞氘《寂寞的伏兵》,《上海文学》2010年第9期。

[2] Jing Tsu石静远, “Why Sci-Fi Could be the Secret Weapon in China’s Soft-Power Arsenal,” Financial Times  金融时报,2020年5月29日。

[3] 宋明炜《中国科幻的新浪潮》,《文学》2013年(创刊号)春夏卷,3-16页。

[4] 这方面代表著作是吴岩《科幻文学论纲》(重庆出版社,2011年)。

[5]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英文原书出版于1997年,中文版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此文收入王德威《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247-276页。

[7] 宋明炜《在类型与未知之间》,《上海文学》2015年第12期,72-75页。

[8] 韩松《站在新起点上的「中托邦」》,《二十一世纪》2022年第6期,10-13页。

[9] 陈楸帆《对「科幻现实主义」的再思考》,吴岩、姜振宇主编《中国科幻文论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266-269页。

[10] 宋明炜《再现不可见之物:中国科幻新浪潮的诗学问题》,《二十一世纪》2016年第5期,11-26页。引文出自23页。

[11] 宋明炜《〈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中国比较文学》2020年第2期,18-35页。

[12] 参阅刘纳《〈說鉑〉,新物理學,終極——從一個角度談魯迅精神遺產的獨異性和當代意義》,《中山大學學報》 2006年(第46卷)第6期, 39-48页。

[13] 飞氘《中国科幻大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77-179页。

[14] 严锋、宋明炜主编《新世纪小说大系2001-2010:科幻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编选序言,8页。











《看的恐惧:中国科幻诗学》

宋明炜 著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23-8初版

《Fear of Seeing:

A Poetics of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Mingwei So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Acknowledgments

Prologue: A Lonely Hidden Army, 2010

1. Poetics of the Invisible: Introducing the New Wave

2. Science Fiction as Method: Worlding the Genre

3. Can We Read “A Madman’s Diary” as Science Fiction?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Excursus I: Looking Backward: 2010–1900

4. A Poetic Heart in the Dark Forest: Liu Cixin’s Three-Body Universe

5. The Power of Darkness in Han Song: Mythology of the Chthonic

6. Variations on Utopia: Specters and Myths

7. A Topology of Hope: Sinotopia and Heterotopia

8. Chinese New Wave Goes Global: The Posthuman Turn

Excursus II: The Rise of She-SF: 2010–2022

9. New Wonders of a Nonbinary Universe: Opening of the Neo-Baroque

Epilogue: The Wandering Earth, 2019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看的恐惧》网页:

https://cup.columbia.edu/book/fear-of-seeing/9780231555531

购书优惠码Promo Code:CUP20


亚马逊购书网页:

https://www.amazon.com/Fear-Seeing-Poetics-Chinese-Science/dp/0231204434/ref=sr_1_1?keywords=fear+of+seeing&qid=1694906305&sr=8-1



推荐语



Michael Berry, 白睿文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教授,学者,翻译家)

《看的恐惧》让我们睁开眼睛看到中国科幻的美丽新世界,这本书同时做到了好几件事,赞美科幻这个类型在文学上的勇敢冒险,探索科幻对未来的不可思议的想象,也揭示了在这一切表面之下隐藏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



Junot Díaz, 朱诺·迪亚兹 (麻省理工

学院教授,作家,普利策小说奖、

麦克阿瑟天才奖金得主)

宋明炜写出了关于中国科幻新浪潮最有学术意义,也最有启示性的论述。这样精彩的学术研究,我们一生只会遇到一次,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



Nathaniel Isaacson, 纳檀霭孙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副教授,科幻研究学者)

《看的恐惧》证明了中国科幻「新浪潮」的具有悖论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类,科幻的美学和伦理给读者提供了看世界的另类窗口,而这个窗口之下的一切都是未知、不确定和被隐藏起来的。



Hua Li, 李桦 (美国蒙塔纳州立

大学教授,科幻研究者)

这是对中国新浪潮科幻文学从1990年代末到2020年代的非常有远见和洞见的学术研究。宋明炜对新潮科幻作品进行的全景式而深入肌理的分析具有丰富的信息量,而他对中国科幻的新巴洛克诗学的理论探讨透彻而精彩。



Carlos Rojas, 罗鹏 (杜克大学教授,学者,翻译家)

宋明炜以对当代中文科幻文学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再加上与众多相关作者长期的友情交往为基础,《看的恐惧》对科幻研究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兴领域提供了引人注目的新视角,同时也探讨了关于洞见与不见的辩证法如何贯穿于科幻文类本身。



 David Der-wei Wang, 王德威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

院士,美国文学与科学院院士)

宋明炜写出了关于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的权威之作。从太空奇遇到末日冒险,银河灾变到千禧末世,宋明炜深入探究科幻为什么对于我们如何参与并想象中国的未来和过去如此重要,并在行星尺度上对文学的想象力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这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



—END—



亲爱的读者,

由于微信算法更改,

建议您星标“文艺批评”,

方便及时收到我们推出的学术文章。

欢迎星标“文艺批评”,

茫茫文海预防失联!



或许你想看


● 文艺批评 | 宋明炜:新巴洛克与齐物论释

 文艺批评 | 宋明炜:今夕何夕,面向明朝——文学的“当代性”和“未来性”如何可能

● 文艺批评 | 宋明炜:当我们在谈论元宇宙的时候,我们没有在谈论什么?

 文艺批评 | 赵柔柔:《黑镜》——数码时代的媒介自反与赛博格身份建构

文艺批评 | 都柏林世界科幻大会研讨实录:中国科幻的全球视角


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艺批评”

 

转载文章请说明来源,使用编者按也请说明情况


如有开白转载需要,请在公众号主页留言

图源 | 网络

编辑 | 相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